像之前所写,那是一个足够温情的地方。厦门。国庆假期最后几天,真正地在这个小岛屿构建的城市里漫步观赏。
从一个地方经过,往往不用多少的时间就已经忘记那里最初的形态和样貌,于是,已经惯性地用镜头回眸,于是,在现在,仍能记起某一个时刻。
破败剥落的外墙,裸露的红色,旧式的窗格,半开半闭,变成旅馆的现在,就像寥落的旅店,给在城市里紧张了还有些疲倦的心情一个歇息的所在。
下午4、5点的太阳还很温暖,站在海岸边不是要和大海嬉戏,只是想去吹吹带点咸味的风,去看看泛着光亮的水面。
面对别人手中的镜头,却有些许尴尬;站在被海水浸泡的细沙里面,有种被拥抱的幸福感。
海岸边,总有各种因为浪的拍打,风的吹袭而有不同的石头,多少年岁,它们都这么望着遥远的对面,听着忽急忽慢的呼吸声。
厦大的外面,因为有了一个叫做白城的地方而倍增魅力。陪我去看过碧海蓝天,在2009年8月,这个夏天的尾巴上。
站在城市的天桥上看这里的车水马龙,看这里的高楼林立,听这里的喧闹声,感受这个城市的气息。
仰视的楼房,旧式的建筑,现代的窗户,露出的空调。
总觉得,一个城市应该有个像这样足以响彻整个空间的钟楼,不管有没有人在意,那都是一种时间的状态。
因为相似,现在已经要艰难地对着地图去回忆那些照片中的建筑究竟属于哪里。其实,这种慢慢淡忘却感受还在的感觉不错。
的确,不可否认,同样的欧系建筑,鼓浪屿和我挚爱的澳门有那么些的相似,一样的给人心情宁静的感觉。
经常在旅途中看到千奇百怪的树根树枝,好奇于为什么树木具有这么顽强这么拼搏的生命力,在那些奇怪或恶劣的环境下长成特别的样子。
只有足够缓慢的地方才能用这般恬静的咖啡馆,用栅栏隔开烦恼与不快。
无意中被拍下的枯枝,变成照片的主旋律,把后面的房子衬托得更有逝去感。
就像中大里面的红色房子,总觉得红色的砖块更能显示一种将去不去但令人眼眶湿热的美感。
一路走来,只有稀落落寻找美景的漫游客,空荡的街巷才是这里应该有的。
拐角的时刻,是不是就会期待前面的风景是否能有惊喜。
砖墙,略有坡度的小路,探出墙头的普通花朵,高过围墙的绿叶。
这一次,终于好好感受这个足够散漫的城市,拿着几幅时下流行的手绘地图,走走停停在这里的好多条街,穿过几道门,去一个世界。
晚饭后的幸福时光,如果可以和相爱的人挽手走在这样温柔的灯光和细腻的风里面,任凭幼嫩的沙不小心钻进鞋底,走过长长的桥底,偶有车辆带着车灯穿过不停留,渐渐到涨潮的尽头。
一角。天空,房屋,绿树。
评论